《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交流》2024年第九期

2024年10月23日 18时01分

【字体:

打印本文

浏览量:

按:自治区组织各地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旨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让基层成为百姓健康的坚实守护者。轮台县建立“学习—自评—审核—整改—再审核—申报”“闭环管理、问题销号”“督查、整改、反馈、复核”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为“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新源县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打造“县强、镇活、村稳”医疗服务体系。吐鲁番市坚持问题和目标双导向,抓规范、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和田地区牢牢把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指导方针,把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把医疗服务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在各项日常工作中。塔城地区推进“指导+培训”工作模式,制定《工作任务清单》,安排专人负责,组织专家帮助基层发现短板并及时整改,助力参评机构整改提升。


轮台县以“优质服务基层行”为抓手

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轮台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优质服务基层行”为抓手,补齐短板弱项,加强基层卫生院内涵建设,持续改善就医环境,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有效提高服务质量,让群众更有“医”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10所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1所乡镇卫生院达到“社区医院”标准,4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4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全县总体创建率达80%。

二、主要做法

(一)抓机制建立,夯实基础。充分认识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重大意义,将“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部署推进会,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确保照单落实。成立“优质服务基层行”工作专班,建立“学习—自评—审核—整改—再审核—申报”“闭环管理、问题销号”和“督查、整改、反馈、复核”的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抓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注重宣传教育,引导各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重要意义、活动内容和开展目的,2024年以来,共开展宣传活动6场次,累计为660余名群众提供咨询服务。注重选树典型,创建品牌,表彰先进,推出了一批“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为活动深入开展营造浓厚氛围。

(三)抓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立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导向,按照标准化、精细化建设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优服务环境,强化资金保障,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条件。2021年以来,轮台县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8000多平方米、采购120救护车23辆;搭建新型医疗平台、升级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基层检查+中心诊断”运行模式,2023年远程会诊与上年相比增长22.4%,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诊治患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9%,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县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基层首诊得到落实;各乡镇卫生院新增康复训练设备、多功能手术床等医疗设备40余件,开设手术麻醉、口腔、康复医学等科室,拓展腹股沟疝修复术等新项目3-5个,填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项技术“空白”,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抓中医传承,推广适宜技术应用。注重中医学传承,近两年先后投入100余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实现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开展6类10项中医适宜技术;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加强穴位注射、推拿技术、中药熏蒸等13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应用。

(五)抓业务指导,务求工作实效。建立城乡医疗机构帮扶机制,落实“以科包院”方式由县级医院专家和骨干医生团队定期到乡镇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和坐诊,将技术、服务、管理“带着泥土”植入乡镇卫生院,2024年牵头医院医生下沉112人次,基层医疗机构受教医务人员7428人次。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在岗医务人员和村医线上线下轮训,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选派骨干外出进修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参加国家基层卫生人员能力培训等,2024年受训135人次,不断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六)抓行风建设,力促群众满意。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抓党建促业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医德医风与职业道德建设纳入日常教育之中,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严格执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落实重点科室、重点岗位监督谈话制度和廉政风险点隐患排查机制,接受群众监督。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度融合,开展优质健康管理,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72个,配备移动公卫设备113个,签约居民9.45万人,促进了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与支持,“公卫+医疗”得到双促进、双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下一步,将以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为契机,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持续推动轮台县“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向纵深发展,力争在2024年“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取得更好成绩,为轮台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新源县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  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质增效

近年来,新源县坚决贯彻“以基层为重点”的党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档升级,打造“县强、镇活、村稳”医疗服务体系。11所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100%,推荐标准6所占比54.5%。60%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到基本标准,15%达到推荐标准。

一、“加”医疗资源共享之利

在医疗服务上做“加法”。一是党建互联。医共体总院11所分院纳入“党建+”管理体系,深化“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建设理念,与分院开展支部互联、文化共建活动,通过政治理论联学、组织结对联建、党员队伍联育、支部活动联合,助推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从“联体”向“连心”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召开2024年健康治理体系“1+X”慢病多元治理融合交流会,创新“防筛诊转治养”一体化闭环管理模式;二是人才互动。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乡镇卫生院提拔县级医院副科级3人,乡镇卫生院院长竞聘上岗3人,提拔副院长10人,定向生分配11人。全县累计培养定向生135人,近三年提拔为领导岗位7人,后备干部11人,中层岗位20人,让年轻人扎根基层有奔头,让医院发展有势头;三是资源互通。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设备帮扶,推动常见病、多发病向基层回流。开通“无假日”门诊,方便各族群众节假日就诊。在医共体分院成立县级名医工作室26个,全县94个村均实现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2023年,县域内门急诊量138.72万人次,同比增长56.35%;住院患者4.67万人次,同比提高83.19%;三四级手术台数4512台,同比增长48.91%,门急诊人次较同期提升100.9%,住院人次较同期提升165%,做到了“紧密共建、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

二、“减”县域就医流程之繁

在就医流程上做“减法”。一是推行医疗便民服务。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患者咨询、医保审核、白卡办理、复印病案、开具死亡证明、邮寄业务、入院办理业务服务,改变以往患者及家属办理相关手续时需在不同窗口及部门进行登记、审核盖章及咨询,导致患者及家属重复性排队及频繁往返相关科室办理手续等现象。各诊区设立自助缴纳、自动打印设备,方便患者就近完成查询、缴费等,减少排队缴费时间,多渠道方便患者、减少患者多跑路;二是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成立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医学影像、医疗质控等23个中心,投入5107.88万元启动智慧医疗一体化建设项目,构建“1126”信息化服务新体系,明确县域内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开通智能语音外呼系统,进一步提高患者知晓率和对医疗机构服务真实性的核查。投入2000万元完成“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实现与北京、上海等大三甲医院远程互联互通,覆盖8个乡镇卫生院的48个村卫生室,目前50套全科医师助诊包已全部投入使用,开展远程会诊预约181例,远程心电707例,远程B超176例三是推动服务能力提升。依托医共体总院的资源,双向转诊上转347人次,下转1237人次,门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6.92%,住院患者平均费用同比下降14.61%。优化增设村卫生室3个,核减村卫生室19个,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101个。逐步实现群众就医感持续向好、居民就医负担持续向低、区域医疗能力持续向强、医院收入结构持续向优、医务人员待遇持续向高、突发应急能力持续向精“六向”发展。

三、“乘”全面深化医改之势

在诊治能力上做“乘法”。一是推进“一体两翼”医共体建设。持续深化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两家医院为龙头,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和11所乡镇卫生院共同参与的“1+7”“1+4”“一体两翼”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实行“全域覆盖、全员协作、全程管理”,加大对分院人财物的投入,下派专业技术人员334人次,开展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术、“双瓣法”保宫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等新技术新项目74项,推动双向转诊,打通分级诊疗的痛点和堵点,稳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3年新源县确立为伊犁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示范县,2024年新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医共体建设优秀创新成果展;二是打造“一院一品”矩阵。统筹规划各层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整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推进专科下沉将“组团式帮扶”升级为“造血式帮扶”,形成乡镇卫生院“抓专科、促基础,抓业务、带技术”一院一特色品牌效应。全力打造那拉提镇县域次中心建设,阿勒玛勒镇“慢病管理中心”、新源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和则克台镇“妇女保健中心”。在县域东片区建设“中医民族医康复中心”,西片区建设“中医理疗中心”,在中片区建设“旗舰中医馆”,建成27个村级中医阁,实现县乡均衡布局、错位发展。

四、“除”基层卫生发展之碍

在堵点难点上做“除法”。一是多维度帮扶促发展。实行“总院带动中心,中心辐射一般梯次发展”的“1+3+N”帮带模式,即1:建强医共体总院。3:实行“大手拉小手”一起发展格局,总院带动中心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帮带一般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提升村卫生室。N:1名院领导及3个专科科室双包联帮带1个乡镇卫生院,技术带教多个村卫生室共同发展,全县94个村均实现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一体化架构;二是引才聚才强磁场。2024年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9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8人。近三年选派665名管理人才,326名医疗骨干赴江苏培训进修。2024年重新修订《新源县医共体分院核增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11所乡镇卫生院全面落实“两个允许”绩效奖励工资发放机制,每月指导分院合理收支,将体检、公卫、医保资金结余形成资金池,合理计入绩效分配。上半年各乡镇卫生院合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50.6万元;三是财政保障可持续。总院成立财务管理中心,分院财务人员集中统一办公,财务管理中心负责对各分院进行监督,支出由总院备案审核,同时接受相关部门的财务和审计监督。成立医共体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对各分院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建立台账,成员单位资产在医共体内统筹使用。近三年医共体总院累计投入1834.83万元,为246名乡村医生购买养老保险、医疗责任险,参保率100%。在自治区财政补助标准上每人每月县财政再增补550元,年收入增加6600元,实现了“医务人员动了起来,医疗水平高了起来,基层就诊多了起来,群众满意提了起来”的建设目标。

下一步,新源县持续以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主线,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以“服务”为重点,以“优质”为目标,以“基层”为着力点,推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吐鲁番市聚焦短板弱项优化服务模式

持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吐鲁番市坚持问题和目标双导向,抓规范、补短板、强弱项,通过行政部门推动、综合医院帮扶、专业部门指导等形式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综合业务水平,扎实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

一、高位推动,压实各级职责

为加强对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的组织管领,市区县卫生健康委调整分工,由卫生健康委主任直接分管基层卫生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有关人员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指导。为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219日,市卫生健康委在鄯善县召开“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现场观摩会,使基层医疗机构查找自身差距、学习他人长处,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6月份,组织市级专家对一区两县27所乡镇卫生院进行全覆盖初审;74日,召开现场推进会,针对目前存在的短板弱项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安排。

二、查漏补缺,拓展服务项目

严格按照《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对学科建设进行查漏补缺,全市新建科室23个,成功打造口腔科、骨科、眼科、皮肤科等特色科室13个,其中鄯善县辟展镇卫生院上半年门诊量提高了54%,中医科、口腔科等特色科室诊疗量占门诊量的30.8%;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4项,投入资金600余万元购置牙科综合治疗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血透机等医疗设备。全市28所卫生院中,推荐标准已上报自治区10所,占比35%,(指标15%);基本标准达到3所;合格标准7所。

三、资源下沉,实现均衡布局

通过“以科包院”形式开展对口包联帮扶,推动设备、人员、技术下沉。全市设立“名医工作室”22个,医共体总院安排高年资医务人员每周定期坐诊;各区县医共体总院安排31名中层干部到乡镇分院挂职,开展为期至少1年的帮扶;年初以来各区县总院包联科室下派医护人员共计95批次,教学查房77179人次;开展远程医学影像诊断509人次;远程心电诊断2753人次,远程会诊44例;帮扶分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4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1-8月就诊量提高了62.5%

四、创建品牌,提升内涵建设

基层医疗机构注重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了中医馆的氛围营造和中医文化宣传,提升群众认可度;突出医德医风建设,对“最美医生”“道德楷模”“家庭医生团队”等进行公示宣传;传承和创新医学人文精神,充分展示特色科室、名医工作室等建设成果,制度统一上墙,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疗环境,打造品牌形象。8月份以来,充实人文文化26处、宣传诊疗项目46项、增加名言警句98个、宣传健康知识78项、其他内容56处。



和田地区强化基层医疗“筋骨” “优质服务”托起大民生


为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服务质量,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田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基层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发展,将“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作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业务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院容院貌,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综合服务水平。紧紧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评价指南》要求,开展自评、主动查找不足,多次邀请专家政策解读培训和指导等方式补齐短板。截至目前,83所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国家基本及以上标准、21所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推荐标准,发挥上联下带的纽带作用,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着力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一是评建结合,持续改进。在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工作中,各级医疗机构牢牢把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指导方针,把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把医疗服务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在各项日常工作中。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都结合日常工作制定了整改措施,及时进行解决,不断加以完善,使乡镇卫生院各项工作得到了持续改进与提高。

二是多元培训常态化,提升服务见实效。充分利用医共体总院人才队伍优势资源,紧跟国家“互联网+医疗”政策的步伐,通过网络远程平台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带教帮扶,着力提升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与缓解病情能力。

三是开展特色科室,满足群众需求。结合全民健康体检,针对解决近年来出现的“小眼镜”“小胖墩”“小龋齿”等突出问题,积极引导乡镇卫生院开设特色科室,改扩建了眼视光中心、中医康复科、五官科、急症室、手术室等特色科室,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解决了小病不重视,大病多花钱的问题。

四是医疗资源“沉下去”,优质服务“身边来”。为解决偏远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就医难,就医路途远的问题,各县市积极打造了65所中心村卫生室。中心村卫生室配备了专业医护人员,增加医疗设施设备,能够为群众提供一般常见病诊疗、辅助检查、静脉输液、中医康复、健康教育、双向转诊、慢病筛查与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妇幼保健等相关服务,让辖区内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65所中心村卫生室平均日门诊量达到80余人次,极大地缩短了周围群众就医路途,降低了就医成本,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塔城地区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2018年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以来,塔城地区始终高度重视、通过几年的努力,截至2023年底7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基本标准”,占比90.69%,其中8所达到“推荐标准”。2024年塔城地区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通过现场带教的方式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高位推动。

2024年,高度重视“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深入开展社区医院创建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地委、行署分管领导积极关注,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在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半年推进会上进行安排部署,高位推动工作开展。截至20248月底,83所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标准”,1所达到“合格标准”,占比97.67%8所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推荐标准”,占比9.3%2024年,21所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推荐标准”,1所达到社区医院。

二、推进“指导+培训”工作模式,帮助整改提升

结合自治区工作要求和各县(市)实际,制定《工作任务清单》,要求专人负责、专家组适时指导,确保顺利完成创建工作。各参评基层医疗机构按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价指南(2023版)》要求及时收集整理2023年所有印证资料,对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开展自评自查工作,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提升,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同时,各县(市)组织辖区“优质服务基层行”专家赴参评机构通过实地查看、调阅档案等方式帮助基层发现短板,及时汇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助力参评机构整改提升。地区卫生健康委于65日组织地区专家对33所参评基层医疗机构档案材料进行线上预审核;66日举办政策培训班,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余人参训;819日—21日组织专家开展复审工作,复审通过了5所“基本标准”、1所“合格标准”、52018版“基本标准”,初步审核21所“推荐标准”。

下一步,塔城地区将继续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依托,通过开设“基层名医工作室”、坐诊巡诊等方式持续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做好“传帮带”,不断提高基层卫生人才能力和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经济、便捷、优质的健康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